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把创新驱动战略摆在五大战略之首,把打造科技创新高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九大支撑之一,统筹安排部署实施四大创新工程,出台《关于实施科技强区行动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构建起了全面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
今年,在宁夏代表团准备向大会提交的议案建议中,涉及能源的就有好几件:《关于支持宁夏高水平建设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的建议》《关于支持宁夏建设煤制油扩能战略储备基地的建议》《关于支持宁夏煤炭先进产能建设的建议》等。2022年,宁夏煤炭产量9430万吨,同比增长8.6%,创历史最高水平,却依然供不应求,当年全区煤炭净调入量超过7000万吨。
在《关于支持宁夏煤炭先进产能建设的建议》中,宁夏代表团建议国家相关部委充分考虑宁夏作为保供基地的重要作用,在煤炭矿区总体规划、煤矿项目核准、生产煤矿能力核定等方面继续给予宁夏大力支持,推动宁夏煤炭先进产能加快审批、加快建设、加快释放,有效缓解煤炭供需紧张局面,保障国家重点能源战略项目安全稳定运行。今年,宁夏代表团向大会提交《关于支持宁夏建设煤制油扩能战略储备基地的建议》中,宁夏代表团提出完善煤制油行业标准、对煤基油品实行差异化消费税征收政策、支持宁夏建设煤制油扩能战略储备基地等若干建议,推动宁夏煤制油行业健康快速发展张胜利代表说,宁夏编制了《全区煤炭产能建设计划方案(2022年2027年)》,通过在产煤矿核增扩产、新建煤矿核准建设、停产停建煤矿复工等多种方式,积极推进全区煤炭先进产能建设,争取到2027年再增加产能4800万吨,使全区煤炭年产能达到1.6亿吨,全面增强煤炭安全增产保供的能力和韧性。同时,宁夏地处我国地理几何中心,具备更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区位优势。我国是世界第一大煤炭生产国及消费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决定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煤炭作为主体能源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不会改变。
这些年来,宁夏积极推进技术工艺先进、生产效率高、资源利用率高、安全保障能力强、环境保护水平高、能耗强度低的先进产能煤矿建设,煤炭生产结构持续优化,先进产能占比不断提升。宁夏是一个传统能源和新能源都十分富集的地区,煤炭、风能、太阳能等多种能源富集互补,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保障。张志科说,数字化平台建成后,实时采集、传递、分析和处理供用水和生产数据,实现多级泵站和水池智能联调、水质在线监测、事故精准判断和及时处置。
通过已建、在建和拟建集中供水工程的延伸、联网、提标和改造,形成城乡连通、县县打通、区域互通的大水网。固原市四县一区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成立运维领导小组,组建专业化的运营公司,管理城乡供水工程。杨俊明的好日子得益于隆德县近两年加紧建设的互联网+城乡供水工程。杨俊明一边喂牛,一边轻点手机查看剩余水量和水费。
截至目前,宁夏共建成城乡集中供水工程168处,城乡规模化水厂115座,农村供水管网长度13万余公里,252.4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水平得到持续巩固提升,实现从喝水难向喝好水的历史性跨越。张志科说,除了水源、水量、水质得到保证,政府还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在服务期内统筹补贴城乡水价,将城乡水价统一调整为每立方米2.6元,村民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用水福利。
山沟沟里的村民手机买水天寒地冻,固原市隆德县张程乡张程村的杨俊明一家早已不再愁水。新春之际,半月谈记者走访宁夏部分农村发现,通过互联网+城乡供水,现代化的供水管理服务方式已在旱塬扎根,农村饮用水越来越便利,云供水为千百年来干渴的土地带来无限生机。过去,生活在山区的人们,为了喝上一口水,翻山越沟累弯腰。如今,互联网与水邂逅,一张连通城乡的水网在六盘山区覆盖延伸
展馆用童趣化设计、沉浸式体验的方式,为游客揭开蜂世界的神秘面纱。虽然还未正式营业,但就餐的顾客已经陆续来了。20多分钟后,香味从锅中飘出,令人垂涎欲滴。给鸡拌料也是有技巧的,要把麸子、玉米和少量苜蓿搅拌在一起,这样鸡的肉质才更好。
当时的卜岔村驻村第一书记杜双成提出了合作社+农户分散养殖模式,由合作社统一购进、农户自愿领养、合作社负责销售,降低了农户的养殖、销售风险,激发了村民养殖热情。齐岔村: 老村看新景 乡愁做产业凤岭乡齐岔村距离县城30多公里,虽然有些距离,但知名度不小。
后厨里,于仓正的妻子马凤艳正忙着装暖锅,她先把粉条、萝卜、酸菜、平菇等家常菜装进暖锅最底层,再将酥肉、排骨、五花肉等荤菜码成一圈,最后撒上切好的葱丝、蒜苗丝和辣椒丝,浇上肉汤后熬煮。四年多时间里,她和另外两名厨师根据客人的喜好和口味,推出了杂粮面条、洋芋摊饼、凉拌花椒苗等特色美食,吸引周边村庄、隆德县城及外地的顾客前来用餐。
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于河村在不断提升农家乐的品质和影响力上下功夫,顾客慕名前来,乡村游的知名度也高了,像于仓正夫妻俩一样更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收入更加稳定。截至2022年年底,凤岭乡村集体经济累计收入2200万元,纯收益380万元,分红150万元,带动农户户均增收1300元。如今,农家乐每年为村集体创收12万元以上。2018年,卜岔村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在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上,经过多番考量,决定在巩固肉牛养殖业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养鸡产业。全乡8个村形成各有1个肉牛养殖基地,分别发展本村特色产业的1+X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有效助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走近细看,旧校舍改成了特色民宿,废弃卫生院变成了老食堂,屋内、街外随处可见的手推车、铁犁、石磨等农具,浓厚的农耕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为此,于河村专门腾出一块空地饲养了黑土猪,用粮食精心喂养,确保品质。2019年3月,于河村决定发展乡村旅游业壮大村集体经济,争取闽宁帮扶资金70万元,开办了于河农家乐。
老街创造就业岗位100多个,村民都可以参与进来。近年来,凤岭乡在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后,在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努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已走出一条村村有产业、人人有收益的特色发展路子。
老街南边的整片山坡上,修建了500个小窑洞,还原传统的养蜂场景,60岁的蜂农魏新庄打开蜂箱查看蜂群。车辆还未驶入凤岭乡卜岔村的生态禽渔养殖基地,咯咯咯、咕咕咕此起彼伏的鸡叫声已从远处传来,循声望去,毛色发亮的生态鸡溜达觅食,自得其乐。
来这里就餐的顾客,都被古色古香的装修风格、宽敞干净的就餐环境吸引,吃饭也有了好胃口。通过从扶贫办等部门争取,村上筹得项目资金130万元,成立了卜岔村村集体合作社。村子原属上梁乡8个村子之一,在其他7个村异地搬迁后,上梁乡撤并,齐岔村划归凤岭乡。要想让招牌菜一直吸引顾客,就要保证菜的品质,尤其是要把好肉类的质量关。
有好几个常来吃饭的客人给我打电话,说想吃暖锅了。都是熟客,来之前都会打电话。
酿出甜蜜事业磨出产业发展新路子啄开致富门酿造好生活美丽乡村入画来还原传统养蜂场景在隆德县凤岭乡,村村有宝贝,村村有绝活。除了肉制品,农家乐所用的油、醋和面粉,都是从凤岭乡李士村、冯碑村采购的,这些都是我们六盘凤岭八珍的特色农产品,价格合理,品质也有保证。
我们的招牌菜就是暖锅,吃过的客人都说味道好。盘活沉睡资源,打造老村新景。
其三,村里以前的学校废弃多年,改造后办农家乐等于盘活闲置资源。目前,合作社养殖青脚麻鸡、芦花鸡1000多只,每天产蛋300余枚,优质的土鸡蛋也成为六盘凤岭八珍特色农产品之一。而她的厨艺也有了更大的施展舞台。从搭建鸡舍到购进鸡苗,从吸纳本村农户科学饲养到合作社统一销售鸡和鸡蛋,村集体的养鸡产业逐渐步入正轨。
其二,村里建有魏氏砖雕创意文化园和中原农耕文化展示园,文化资源丰富,每年来于河村研学、旅游的人数超过1.5万人次。现在的齐岔村,继承原上梁乡面积,又因曾经孕育了隆德县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继承了原李家沟的红色遗址,拥有众多资源。
齐岔村村委员魏宏强是一名90后小伙,几年前辞去外地稳定工作返乡创业,学以致用发展养殖业,为家乡发展带来新理念、新思想。农家乐生意红火,让马凤艳在家门口实现每月稳定收入3000元。
2021年,齐岔村依托生态旅游和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循着守住乡景、留住乡愁的思路,对原上梁乡街道旧址做文章,修缮30多间民宿,建成大食堂、木匠铺、皮影室、茶馆等10间功能房,打造了上梁老街,形成集红色文化、蜂旅融合、农事体验、休闲康养、林下药材为一体的乡村生态旅游经济综合体,把乡愁发展成了产业。如今的齐岔村,村民紧跟发展步伐,纷纷在老街经营起罐罐茶馆、缝纫部、木活店、编织店等特色体验店。
发布评论